這是十多年前(2002年)接受人本雜誌的採訪。

  記者◎徐孟延

成寒:是作家,也是翻譯。
 
  出版過許多英語有聲書,以及走訪文學名家居處

的旅遊散文書,翻譯作品涵蓋各類文學與建築的書籍。


  三月下旬,在台北市陽明高中舉辦的教師研習營

中,有一場由作家成寒對國、高中英文老師們做的演講,

主題是「看電影,賞英詩」。


  會場上,成寒播放了許多的電影片段,裡頭都暗藏

一些英國詩人寫的詩句。


  例如電影〈剛果〉中,曾出現葉慈(William Butler Yeats)

的詩句 "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."(一股寂寞的愉快衝動)。

尼可拉斯凱吉在〈扭轉奇蹟〉中,也曾經說了一句佛瑞斯特

(Robert Frost)的詩句 "I took the road less traveled."

(我選擇了較少人走的路)。


  而電影〈春風化雨〉中也有惠特曼(Walt Whitman)

"O Captain ! My Captain ! "(喔,船長!我的船長!)…

除了欣賞電影與詩句外,成寒還帶領所有老師一起想想,

詩人的句子如果置換其他名詞,會得到什麼有趣的結果,

以及介紹許多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背景,佐以自己實地

走訪詩人故居時的所見所聞。讓台下數十位老師聽得

津津有味,沒有半點冷場。


  私下訪問成寒,她說:「你相不相信,我高中聯考

的時候,英文的成績只有個位數?」
不只如此,她還說:

「當時,我甚至因為英文怎麼讀也讀不好而想放棄。」

她描述,因為自己國小六年都是班上第一名,作文比賽

也會代表學校出外競賽。自尊心很強的她,怎麼也沒想

到,換一個語言竟然就像天堂和地獄的距離。


◎從「背圖形」到「聽聲音」

  上國中,開始學單字的時候,成寒覺得很痛苦,

「因為我們在鄉下,從來沒聽過別人說英文,對我而言,

英文是沒有聲音的圖畫。」她說,自己念英文的方式

就是把整篇文章都當作圖形記下來,只要考試的句子

是從課文中摘錄下來,她就可以寫對,不過萬一稍做

改變,她就完全招架不了。


  在她高二的時候,事情出現了轉機,「當時有人

送了我一套英文有聲讀物,不是很難,是經典名著改編

的簡易版本。我一開始沒看書,只是聽,沒想到第一次

竟然聽得懂幾個單字,接下來幾次慢慢的就可以瞭解

整個故事的大意,當時我真的獲得很大很大的成就感。」


  成寒說,其實她一直是想把英文學好的,所以如果

有聽不懂的時候,她並沒有放棄聽下去。「再怎麼說,

總是會比我之前好一些,完全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。」


  接下來的日子裡,成寒聽了近兩百本的有聲讀物,

除了朋友送的以外,她也自己去買了許多「戰地春夢」、

「茶花女」等經典名著的廣播劇來聽。她總是聽一聽,

大概瞭解後才看書,她說:「有些字原本不認識,可是

從不同的讀物中聽熟了,也從上下文猜出那個字的意思,

後來看到書的時候,一眼就認出來了!好像終於見到

廬山真面目或是遇到老朋友的感覺。」靠著大量的聽跟述,

十個月後,成寒參加托福考試,竟然得到613分的好成績。


◎「聽懂」才能交流

  後來,成寒到美國念大學。靠著自學通過了托福考試

的她,發現自己和其他參加托福補習班的華人同學有些

不同,「很多同學雖然托福考得不錯,但溝通上還是常有

障礙,例如常聽不懂教授在說什麼,所以會在學業上格外

依賴別人;或是聽不懂外國朋友在說什麼,所以會覺得

自己很格格不入,難以跟大家互動。」成寒說自己因為

比較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,跟人家對話的時候表情也是

正確的,所以外國朋友就很樂意和她聊天。


  成寒也提及,現在坊間有許多英文學習書籍會整理

一些不同情境的常用口語,教大家如何「說得一口流利

的英語」。「不過事實是,許多人背了那些句子很開心,

在國外迷路的時候就馬上開口向外國人問路。沒想到,

外國人一開始回答,他們就傻了,因為完全聽不懂,

接下來放在腦子裡的對白通通都用不上了。」她也解釋,


背口語不是不好,但是「聽懂」也是溝通的要件之一


「聽」與「說」在與人交流時,缺一不可。

 

 


◎學語文要學到思想與內涵

  除了聽得懂,能溝通之外,成寒也認為可以從聽力

訓練培養出對英文的理解能力。「聽有聲書時,我不會

動不動就按暫停,而是會讓帶子一直放下去,逼自己

邊聽邊努力理解,有時也會跟著朗讀者一起發出聲音

來讀(也就是跟述)。久而久之,就會培養出自己使用

英文思考,而且迅速理解整個故事的大要。」


  然而,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之後呢?她說,「最重要的

還是要能夠學習到作者的思想與背後的文化意涵。」而

她雖然重視聽力,卻不認同時下流行的「全美語」教學。


  成寒舉了一個朋友的例子。她的朋友讓孩子從小就

待在全美語教學的國際學校,一路讀上來。刻意塑造

環境的結果下,那個孩子的英文的確很優秀,但是卻

一點中文都不會寫。有一天那個孩子告訴媽媽,看不懂

珍‧奧斯汀〈傲慢與偏見〉在說什麼。奇怪的是,孩子

出問題的並不是語言或閱讀能力,而是整本都看得懂,

卻讀不出感覺。她的朋友問成寒:「是不是我的孩子年紀

太小了?」成寒問:「孩子多大?」朋友回答:「國中

了!」


  成寒說,她不認為孩子是因為年紀小而不能瞭解

〈傲慢與偏見〉,問題應該是出在孩子明明在台灣生長,

卻連中文都不會讀和寫,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貼近周遭的世界,

導致孩子對許多身邊的事情不敏感,對人、事、物的感受

力都被阻隔。在刻意營造的外語環境中,有太多情感是

孩子未必能接觸得到的。



◎用學習中文的進程學習英文
美國孩童發展資訊網載出關於孩子口語表達的進程,裡頭說明,孩子的語言能力,是由從小模仿周遭大人的語言(聽)與舉止(看)開始。(註一)
而成寒也認為,學習英文應該像從小學習中文的階段開始,「先能夠聽,聽多了就會跟著說,然後培養閱讀能力,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看到許多聽過的單字,學起來就會很快,最後就能自然寫出文章。至於學英文的好處,她笑著說:「自從英文學好之後,我的世界變得開闊了,我可以知道很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文化、生活,以及有趣的故事與觀點,豐富了我自己。」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成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