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瑞典念博士,不是顧好研究即可,另有許多不同

面相學習,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 Hedy 瑞典手記 - 成寒部落格  

          去年暑假前往的冰島美景

  新年過後便是新學期的開始,目前正在修習博士的校訂課程

「教育學」。與其說這門課在傳授如何「教書」,實際上,這門

課其實是學習何謂「學習」。

Hedy 瑞典手記 - 成寒部落格  

           冰島最大的教堂--Hallgrímskirkja

  課堂間,除了學術性的了解各種教育/學習的理論,最主要

則是分析過去(百年、3040年前)、現今(10年內)並預期

未來的學生、教師組成的差異,探討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

學習內容、目標、及實行方法的變化。課程間,我們不斷的

被提醒並強調:「唯有徹底的了解『學習』的運作機制,才具備

正確施行『教育』的條件。」有趣的是,雖然修這門課的預期

目標是學習如何當老師,沒想到更直接的效果是有效並客觀

分析過去自我的學習歷程,並且了解如何突破目前的學習瓶頸。

 

  在自己看來,實在是相當值得的一門課,目前才至課程的1/3

期待之後激盪出更多的火花。

 Hedy 瑞典手記 - 成寒部落格  

            在茫茫的雪山雲海中進行 snowmobile 之旅

  目前所跟隨的指導老師同時兼任國際期刊的審閱委員(reviewer)。

藉此機會,團隊內的成員也被訓練擔任專業的審評者。為了做研究,

閱讀論文其實不是陌生的工作,但主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下閱讀他人

的著作。相反地,為了擔任審閱委員而閱讀的論文,更大比例是遇上

陌生領域的論文。因此如何在不熟悉的前提下進行專業的閱讀並給予

客觀且強有力的評論,便成為這項任務的訓練重點。

 

  同時,因為目前是自己的訓練初期,另外被要求分析他人與自己

的寫作風格差異,探討值得保留的優勢及應該避免的短處,成為另一

層次的學術寫作教學。在瑞典,尤其是目前所跟隨的老師,十分強調

這種系統化並直接提昇至應用層面的學習。而這項學習方法,在

「教育學」一課中也被多次強調,歸屬於 aligned teaching/learning

一大項之中。

 

  在講究地球村國際化的時代,研究環境亦不可同日而語。歷史上

首次的大型合作型研究計畫,便是赫赫有名的曼哈頓計畫(Manhattan Project),

如果閱讀科學史(自己是透過上學期「研究哲學與倫理」一課才因而

有所認識),便會了解現今的學術及研究環境及發展,其實是由此計畫

形塑而成。無論是出於自願或是迫於外在的壓力,單打獨鬥的時代

已不復存在,更多時候是透過團隊合作而優化研究的質與量。只是

「團隊」並非與生俱來,這也因而成為博士訓練的另一重點--建立自己

的研究網絡及人脈。過程中,必須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、了解國際的

研究動態、尋找潛在的合作對象、最後實質建立研究團隊。根據目前

的接觸對象,不適合一言以蔽之,但是以歐洲來說,普遍不具名校迷思,

純粹以個人實力及往來間的觀感進行論斷。再加上來到瑞典後,因為

學習方向的改變,過去的基礎並不能直接移轉,於是,如何在這個博士

時期的黃金時段自我成長並獨立,自然又成為學習的一大課題。

 

  今天正式完成博士求學階段的第一篇國際會議論文並交稿,

接下來便是靜待審閱委員的意見,如果被正式接受,才能算是完成

博士畢業條件的1/10,正式朝著遙遠的畢業目標跨出一小步。雖然

如此微不足道,仍是值得紀念的一日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1. http://www.daimi.au.dk/~brabrand/short-film/若對於「教育學」有興趣,

 可參考連結的極短紀錄片,這也是目前所修課程初期的理論基礎。

2.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, Edward O. Wilson 此書主要推薦給未來

 有興趣發展自然學科或是研究領域的大家。自己閱讀之後,發現

 裡頭也提到許多關於「學習」的基本觀念,可適用於大部分大學

 時期的學習經驗甚至是初期職涯發展的指導書。

 

 

請看更多〈Hedy 瑞典手記〉:
  
http://chenhen2013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061973

 

從北一女數理資優班、台大書卷獎到瑞典之路:
  http://chenhen2013.pixnet.net/blog/post/268140983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成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