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同每次參加完老師的文化講座收穫滿滿,這次因為參加
歌德堡當地所舉辦的「國際自然科學家年華」,也是滿載而歸。
其中,一場關於火星探測的演講,覺得特別有趣希望和大家分享。
這場演講的主題為「Cruise and control on planet Mars」,
演講者來自匈牙利,因其研究與本地目前進行中研究相關,而來
哥德堡擔任研究學者並被邀請進行這場演講。演講者詼諧幽默的
講解,50分鐘的演講聽者笑聲不斷;可惜無法用言語表現同樣的
幽默,僅希望能將至少將演講內容作重點摘錄與大家分享。
圖片說明:手舞足蹈為大家介紹的演講者
1. 姓名的起源
出現火星的觀察紀錄,因其不斷移動被視為是Moving God;
同時因紅色的特徵,又紅色經常與兇猛及強悍的形象相連,
才取名為羅馬神話中的戰爭之神Mars,予人兇猛、強悍、
威武的涵義。
2. 重要的科學家
歷史上火星研究的最重要科學家,主要被普遍承認的有三位,
分別是Tycho Brache、Christian Huygens、Giovanni Schiaparielli。
ü Tycho Brache(~1580, Danish):望遠鏡發明之前,便能
相當準確的觀察星體的移動。同時,因其特別大量收集
火星的資料,建立火星移動方程式,證明火星為橢圓
軌道繞行太陽。
ü Christian Huygens(1629-1695, Dutch):發現土星環,而在
火星研究的重要貢獻在於預測火星的自轉週期為24小時。
ü Giovanni Schiaparielli(1835-1910, Italian):被譽為現代火星
研究的開端。首先是其能夠更準確估計火星自轉週期,
更重要的是,經觀測後推測火星上有冰冠(ice cap),
因此激發「火星生物是否存在」的討論主題,造就現在
大量研究火星並進行火星探測的現代火星研究(planetary
science and space probes)。
3. 太空船的種類
目前提及太空船,幾乎不脫離兩種,分別是Orbiter、Lander
ü Orbiter:進行非接觸探測。二大常見功能為—以波反射
原理量測地形、以照相技術獲取表面之清晰影像。
ü Lander:進行接觸型探測,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「登陸」。
困難度高,由於因接觸產生的突發狀況經常難以避免,
但由於透過登陸才能實際瞭解在火星上的物質,因此
也是目前全球科學家主要發展的方向。
4. 火星與地球的重要特徵比較
項目 |
Mars |
Planet |
說明 |
Orbital Period |
686.971 days |
365.256 days |
繞行太陽一圈的週期 |
Sidereal rotation period |
24.6629 hr |
23.9333hr |
自轉週期 |
Mean Surface Pressure |
0.636 kPa |
101.325 kPa |
大氣壓力,可影響的範圍最重要的例如:水的沸騰溫度在火星上僅為2°C |
5. 火星登陸探測
ü 目前進行火星研究的主要領導團隊為NASA JPL(Jet Propulsion
Laboratory )。
ü 火星探測過程,目前雖有部份可透過地球控制台直接
發射訊號操控Lander,但主要還是透過衛星進行間接
但較為穩定的監控。
ü 2008登陸火星的Phoenix,在登陸後隨即在地表下五公分
深的位置探測出冰物質,為證實火星存在「冰」的重要
關鍵。
ü 2013登陸火星的Curiosity,是首次利用類降落傘方式
(Sky crane & Rover)進行著地的Lander;同時,也是
運行紀錄最長的Lander,目前仍進行探測中。NASA
預定於今年五月(2013/05)發表第一次完整探測分析。
Curiosity劃時代的登錄技術,稱之為7 minutes of terror,
指的是在發射Lander後,透過一切自動化的程序,在
七分鐘完成完整的登錄作業。(以下為個人補充)Curiosity
登陸的工作團隊,諸位重要領導人員均來自台灣,其中
有一位還是自己同系同實驗室畢業的台大學長呢!
6. 雜項
ü 火星並非一直都是紅色的,四億年前的火星應為藍色,
目前科學家的共識,造成現在紅色的火星是因為「Global
Climate Change on Mars」。
ü 火星上的冰,分為H2O ice以及CO2 ice。同時,由於目前
火星上有年輕水流的痕跡(至少約千年以內),因此
被認為是支持有火星生物生存的重要證據之一。
時間有限,僅能將聽到的內容作簡短的摘要,歡迎有興趣的
大家在自行上網作更深入的研究囉!
請看更多〈Hedy 瑞典手記〉:
http://chenhen2013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061973
從北一女數理資優班、台大書卷獎到瑞典之路:
http://chenhen2013.pixnet.net/blog/post/2681409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