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我從國小四年級開始,對大部頭的翻譯西洋經典

名著特別著迷。一本精裝書,厚達五百頁以上,如《飄》、

  

《基度山恩仇記》、《齊瓦哥醫生》、《雙城記》,我

總是看得津津有味。

  你也許會問:小學生,真的有看懂嗎?

  

  其實,每本巨著,我至少看五遍以上。書中背景涵蓋

美國南北戰爭、法國拿破崙時期、俄國十月革命、法國大

革命...... 完全脫離我那鄉下村姑有限的時空。

 

  然而我的理解力,就在一遍又一遍的猜測,反覆閱讀

中越練越精準。這對我後來學英文,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  高中聯考的英文我僅考六分,除了26個字母,看到

英文單字幾乎都不會念。因為我從來沒有聽過英文。

 

  自從我剛開始接觸有聲書,我要強調是「正常英語」

有聲書,突然坊間所有的教室英語,我再也聽不下去。而

看那麼多外國名著,讓我對英文的「地名人名」非常熟悉,

雖然我還沒看到英文字,但我一聽就懂──地名人名的中英

文不是很像嗎?紐約 New York, 柯林頓 Clinton......

 

  在學英文的過程當中,我從沒看過中文翻譯,除了查

字典以外。可是我在查字典之前,早已約略推測出句子的

大意,這樣查字典才不會查錯。如果整句完全不懂,恐怕

很難靠字典一個個字查出意思。

 

  這樣的學法,讓我比較不會發生「中式英文」的情況,

雖然我真是太晚學英文了。終生之恨啊!

 

  回頭繞到主題:詞彙歧義 lexical ambiguity。

  我這樣寫,你那樣想。

 

  在我與讀者的交流之間,常發生這個問題,如果我說

得很直白,有時會得罪讀者;如果客氣一點講,又會陷入

lexical ambiguity. 因為每個人都是從他的想法去理解,

往往我不得不用警告的口氣說:「如果你過去的想法讓你

學不好英文,也許你應該換個想法。」

 

  許多詞彙,有許多不同的解釋,各種排列組合都有可能

。唯有先抓大義,好像在林子裡先弄清東西南北的方向,再

依方向找路,大致上不會出錯。但如果你先找路,再想從

路中尋方向,誰知道這路會延伸到哪兒去。所以我教讀者

不要先看內文,一定要先聽個七遍到十遍,抓出大意,再去

追究細節。

 

  我的英文學了十個月而已,托福考613分,聽力滿分。

對照新制的分數,相當於現在的 iBT 107分,或 IELTS 7.5分.

 

 

  強調說明:這期間除了碰到一次摩門教傳教士,沒遇過

 

老外。聽力好不好,跟有沒有外師無關,而是跟你聽的材料

 

採樣夠不夠多有關。

 

  對一個出身鄉下,從沒補過習的女生,還可以吧!

 

  順便一提,我花十個月考過托福之後,又繼續念了

八個月的英文才去美國上大學,也就是說,我到美國上

學時,英文應該又進步了些。可以說,我這輩子真正學

英文,共花了一年半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成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