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諾貝爾獎得主親自粉墨登場,上台演戲,Hedy 的體驗
真是難能可貴!
今天,又是大雪紛飛的日子
第一次對戲劇產生興趣在大三時,在學校修了「戲劇導讀」後,
即使得省下生活費購票,也都樂於到各表演空間欣賞大大小小
的演出。
這次觀賞的戲劇為《哥本哈根》(Copenhagen),是
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作品。本劇基礎於一次1941年
九月兩位物理學家物理學家波耳(Niels Bohr)與物理學家
海森堡(Werner Heisenberg)的一次會晤。部分歷史學派,
甚至評定這段會面是德國核武研製競賽敗陣的轉捩點之一。
劇後謝幕(左起Michael Frayn, Nancy Kawalek, David Gross, Alan Heeger, Fiona Shaw)
由於本劇大量現代量子物理的辯論,及科學之於人文的
探討,初次於圖書館閱讀劇本時,便激起的濃厚的興趣;
2008年「動見體」劇團台灣首演,當然是毫不猶豫的購票參加。
沒想到來到瑞典,學校也舉辦了劇本朗讀,不僅想重溫戲劇,
也想了解原文版本,更加上本校同學免費報名,我又再次回到
戲劇的世界。
直到今天觀賞演出,更加感動自己竟能參與如此盛會。
本校分別邀請2000年化學得獎人 Alan Heeger 及2004年
物理諾貝爾得獎人 David Gross 飾演劇中這兩位歷史上
諾貝爾得獎主的物理學家。而劇中第三位角色(波耳之妻),
則是由英國女演出家 Flona Shaw 飾演。導演是一位致力於
將科學搬上戲劇舞台的教授 Nancy Kawalek;演出最後,
校長更是隆重的邀請本劇作者Michael Frayn上台,針對本劇
與觀眾一起進行討論。
大學時初次認識本劇,除了新鮮,並無太多個人的體會。
現在的自己,開始以研究者的角色在科學的世界的摸索,對於
劇中對於科學研究的本質,及其在人文、哲學各層次影響的
探討,有更深刻的感受。最近剛結束的「研究倫理」一課,
老師不斷強調:「即使是看似純粹的科學,都可以成為雙刃劍,
造福人類或毀滅世界。」(此論述正式始於二戰時期原子彈
投於廣島後)課程剛結束時,自己仍無太多迴響,今日觀賞
本劇後,似乎又能更進一步的碰觸老師所向我們傳達的意念了。
請看更多〈Hedy 瑞典手記〉:
http://chenhen2013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3061973
從北一女數理資優班、台大書卷獎到瑞典之路: